徒步的意義及實用技能

2021-09-22 05:32:49
徒步的意義


    徒步是某種意義上的苦行,完全靠個人的能力而不是外力,只靠自己的雙腿而不是機械的力量,只是自己一步一步地丈量一點一滴的感受,而不是坐在車上以每秒六十碼速度呼嘯而過的瞬間。



你在徒步中所看到的景色是你用其他方式永遠無法看到的。

在向上爬行的過程中,你會時不時痛罵自己腦殘缺魂千里迢迢花錢找罪受,你會無比懷念家中松軟的沙發和冰鎮的可樂。但是當你站在開闊的埡口之上,寒風吹來,在你眼前,積雪的峰巒疊嶂起伏,皚皚白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那也許是幾千年的積雪在靜靜地注視著你,并不因為你的到來而為之所動,此情此景只會讓你氣血上涌,咽喉哽噎,甚至痛哭流涕,納頭膜拜。



感受生命的意義,體會來自身心的感動。

當你走在雪山環繞的砂石路上,你會為自己而感動,而驕傲,甚至自豪。也許只是眼前高高的瑪尼石堆,也許只是遠處升起的裊裊桑煙,你就能領會到來自全身心的感動,為你所不知的某種東西無名地感動,直至心無旁騖地享受行走的痛苦與快樂。


步行方法、步伐及節奏


一、移動重心一條線 

山路的高低起伏凹凸不平,有時候甚至還有滾動的石頭,很不好走。

所以,登山徒步時,最重要的就是“步行姿勢”與“步伐”,頭、腰、腳要保持在同一條重力線上,并且要把這條線當作是身體的軸心來移動著走。

方法:將一只腳膝蓋抬起、另一只腳著地取得平衡,此時肩膀不要用力,步行的重心要從后腳轉為前腳時,要將頭部與腰部重心移向前,前腳膝蓋不要往前突出,再向前踏出后腳,重新制造一個重心。這樣頭、腰、腳重心不斷移動交替行走的方法就是正確的步行姿勢。

不論山路上行或下行,最基本的就是步伐要小。這樣即使不看眼前的狀況也能以同樣的步伐往前走,除了容易保持平衡外,也可減輕疲勞。





二、小步伐,慢慢走

      與其他體育運動比較,戶外運動有一個主要特點就是運動時間長而且運動過程中要背負上個人的生活食用品,如果長時間走在很多上下坡的山路,就像大步快速走在城市街上一樣,馬上就會喘不過氣來。建議新手不妨以平常步行的一半速度,采用小步法,悠閑散步般的慢慢地往上爬著走。

      徒步行走不單是腿部運動,而是種全身運動??梢酝ㄟ^擺臂來平衡身體、調整步伐,控制節奏。上坡道就已經覺得累的初學者,大多數是只用下半身的腿部肌肉力量硬爬上山,而上半身的肌肉則呈現膠著完全沒有參與運動。相對地,登山老手為了讓手腕、背部、腹部肌肉、肩膀等全身的肌肉活動,會將必要的力量分散于每一步。初入門者只要徒步過程中大方地擺動手臂走,全身肌肉就會得到很好的參與活動。

      登山初學者一般通常犯的錯誤的就是拖著腳走或用逛街的步伐登山。這種方式走山路,因為身體較難取得平衡,很容易踢到東西而跌倒。此外,因為身體為了行走取得平衡,要用多余的肌肉撐住,反而更容易覺得疲累。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小伙伴們要確實地抬起腳,小步伐,一步步踩穩慢慢往前走。





三、全腳掌,穩踏步

較好的行走速度是走而不喘,盡量用個人中等負荷心跳脈搏次數行走,背部肩沉背挺,全腳掌觸地,踏穩腳步再移動重心,盡量保持勻速。

很多山友經常會大腿或者小腿肚肌肉抽筋,就是登山徒步腳掌踏出沒有選擇全腳掌著地,或者選擇全腳掌著地了但剛好踏在凹凸不平的面上,沒有選擇好踏點。比如腳掌踏在一個小石頭上,這樣一移動重心,感覺不對勁,至少要花多四倍的力量來重新平衡身體重心,通常在無謂花掉這些“浪費”的力氣平衡身體過程中,是導致腳抽筋的原因之一。所以,各位小伙伴盡量選擇有土的地面及穩定踏點的地方走。





四、上坡外八字,下行重后腳

遇到較斜的上坡道時,最重要的是腳要采外八字步走,亦即腳尖向外打開走。若直接將整個腳踩在上斜坡時,腳尖因為是在比腳后跟還高的位置,所以腳踝急激彎曲而無法勻整協調穩定。相反地,如果對著斜面打開腳尖,把腳往橫著踩,腳尖與腳踝變成幾乎同一個高度,因而腳踝會變得輕松且容易擺動。

謹慎下坡,即使是緩坡,下坡時也可能會有跌倒的危險,所以一定要一步一步用小碎步確實走才行。下雨過后的路面特別濕滑,容易滑到,更需要小心。步伐要比上坡時小一些,如果小步走,就算腳不小心滑了一下也能馬上恢復平衡,防止跌倒。

山地下行時,身體重心切莫注于下行的前腳。如何下行把全身重量集中注于前腳,也就是用一蹦一蹦的樣子走下去,這樣會造成前腳負擔很大,也是造成膝蓋疼痛的原 因之一。而且很容易導致身體精疲力盡不能繼續行程。所以請記得在腳往下坡踩的瞬間,將腳踝及膝蓋充分彎曲,發揮緩沖作用來著地,重心在后腳。





五、高臺地,切莫跳

下行比膝蓋略高的臺階地。徒步線路上,時而可見同膝蓋高或比膝蓋略高的臺階地,或是斜坡上露出很大的高度落差坡度等。下行這種落差很高的臺階地形時,嚴禁突然往下彈跳,切切!跳著下,不僅會滑倒、扭傷腳踝、還會有挫傷或骨折的危險性。正確的下行步法是利用邊上樹根類的植物緊緊抓住,穩住身體重心把腳順利 往下掂著地,或者坐在地上慢慢滑下去著地。、




六、雪中步幅小,定步調

在下雪時行走,或走在積雪時間較長的地上,最重要的是步幅妄小且保持固定步調,靠自己的步伐有節奏地走。若胡亂加快速度,或步伐太大失去節奏常會造成疲乏。行走在雪地需不慌不忙,按照自己的步伐行進是很重要的。

如果積雪僅到埋過鞋子的程度,幾乎不影響到步伐,可如履平地般的行走,(日積雪高過膝蓋時,僅僅是舉步就相當耗費體力.疲勞困倦就更不用說了。若積雪深及腰部,就得用自己的腳和腰推開擺在眼前的雪,采取步步為營的走法即所謂“除雪前進的方法”,以盡量減輕疲勞,除雪前進的要訣是,將自己的身體 (尤其是上半身)傾向前行方向,靠自己的重心和自己的體重推開雪往前進。

若數人結隊行走于膝蓋以下程度積雪的雪地,腳步需與領頭隊員的腳印重疊前進,如此比三三兩兩凌亂地走,疲勞程度要來得低。走在柔軟或積雪深的雪地,穿上雪地鞋就不怕腳會陷人雪中,且能輕松自在地走在雪地上。
野外食物,在野外吃什么?


在野外吃什么和怎么吃成了個大問題。先讓我們來看看人體究竟需要些什么,如果按對其依賴的程度來排列的話人體所需要的依此是水、糖、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下面就依此談一談在野外如何攝取這些元素。

1.水

水是生命除空氣外最不可缺少的元素。一般來講除了沙漠戈壁大多數地方都是容易找到水的,但一定記住有幾種水是不能飲用或不能直接飲用的:A.雪水,在雪山上一定得先把雪化掉,有條件就燒燒沒條件就放進懷里捂捂再喝,直接吃雪會使體溫降低,而且還會導致腸胃功能紊亂,體溫一旦過低便會神智不清,失去正常的思維能力和產生幻覺(很多凍死的人的表情并不痛苦便是這個原因);B.死水,這里死水是指周圍沒有生命如草、動物、樹木等,水邊沒有生命的水是不能喝的,這通常意味著水里含有有毒物質;C.有異味的水,森林里盡管總有些樹葉草根的腐味但受污染的水的氣味與植物的腐爛氣味還是有區別的;D.有異常顏色的水;F.不流動的水;G.渾濁的水;有些地方的水同時具有以上列舉的兩項以上的特征,反正B、C、D三項是萬不能喝的(燒開也不行),F、G如沒有B、C、D的特征是可以在經過沉淀或過濾去掉雜質和煮沸后是能飲用的,瀑布的水和水邊草木豐茂的流動的水則放心飲用。建議帶一支過濾吸管。

2.糖

A.糖是能量的主要來源,維持體溫和產生工作活動能量都靠糖的分解,而腦組織的活動則完全依靠葡萄糖的氧化。當糖的供應充足時身體對于蛋白質的需要量可相對減少,同時多余的糖類也可轉化為脂肪儲藏起來;B.糖的攝取是很方便的,淀粉食物就是一種常見且易于找到的含糖的食物,比如饅頭、米飯、面條等,更方便的有糖果、巧克力等;C.在野外時能為你提供最快最方便的能量的元素是糖,通過蛋白質和脂肪提供則要經過更長過程,一塊巧克力肯定比一塊牛肉更快地給你熱量;D.我通常在野外會帶很多小塊的巧克力,特別在寒冷的雪山遇險巧克力簡直就是救命的東西;E.獨自在野外多吃糖類食物是有好處和方便的,糖類食物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浪費的,它在為人體提供了熱量后多余的便成了肝糖元、肌糖元和脂肪儲存了起來,在遇險(尤其是在高寒地區)時維持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

3.蛋白質

A.蛋白質是身體組織的主要成份,是構筑新組織和修復舊組織所必須的要素。就營養價值而言,動物蛋白比植物蛋白的營養價值要高,在野外一定要注意對蛋白質的攝??;B.氨基酸是蛋白質的組成部分,每一種氨基酸都有它特有的功能,所以選擇食物時不要認準一種主食,混合的主食能讓你攝取到更多種類的氨基酸,所以很多時候有些營養價值并不高的食物一經混合便能得到很高的營養價值,在野外我常把大豆粉、小米粉、玉米粉和芝麻糊混合開水做成我自創的野外食品;C.能在野外吃到雞蛋是很幸運的事,但如果到一連幾天鮮見人煙的地方顯然不可能背幾打雞蛋(背包已經夠重了,獨自旅行較大的苦就是負重太大,因為帳篷等集體裝備無法讓別人分擔),所以得另想辦法,我經常帶一些蛋白質含量很高的食物比如豬肝(超市很容易買到鹵制的保鮮包裝的豬肝)、雞精、和魚罐頭等;D.在能吃到好東西的地方一定撿有營養的東西吃,別太挑味道;E.我經常帶一些口服氨基酸膠囊,在無法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或腸胃出了問題而無法正常消化吸收時我便服用這藥物,通??诜被徇€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實在是在條件艱苦的野外補充蛋白質的佳品。

4.維生素

A.維生素分為脂溶性(如維生素A、D、E、K)和水溶性(如維生素B族、C),每一種維生素都有它的特殊作用。B.動物的肝臟和蛋黃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D,而綠色和紅色的蔬菜中則含有維生素A、E、K,B族可通過蔬菜和藥物攝取,C則在水果和蔬菜中常見。野外的特性決定了要全面地攝取維生素是困難的,所以我常帶一瓶'善存'片來彌補維生素的攝取不足。

5.微量元素

鐵、鋅、鈣等對人體具有重要意義,在野外可從動物肝臟中攝取和服用上面提到的'善存'片(除維生素外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總之在野外飲食一定要精,以下是我的一些野外飲食經驗:

1.早上一定多飲水,因為夜晚人的水份喪失很厲害,同時吃些含糖豐富的淀粉食品如饅頭,沒有條件就吃糖和巧克力,再吃些消化起來很慢的東西,如很干的面餅、干肉,這些東西會使你行軍一天也不會餓;

2.中午的飲食分兩種情況,一是有充足的時間和條件允許時可以做些煮肉塊(和著菜和調味品),記住喝湯,那里面是精華,沒肉菜就燒開水沖大豆粉、小米粉、玉米粉和芝麻粉的混合食物,二是既沒有充足的時間也沒有條件,比如登山途中,登山是沒有午餐這一說的,只要危險地段沒過你就得一直走,無論是幾點鐘,而且很多地方根本無法長時間停留,所以一般國際上都把早晚餐之間的一餐叫行動餐。這一餐講究的是效率,登山時行動食不要選太不好消化的食物,要知道上午行軍半天本來就有些疲乏,吃不好消化的會加重胃的負擔,增加往胃部的供血,以至腦部供血就相應減少(我們經常午餐后有些疲倦就是這個原因),登山吃的行動食都是早上甚至頭天晚上就做好的,一般是碳水化合物、壓縮干糧、咸菜和茶;

3.晚上可以弄點好吃的犒勞犒勞自己,弄什么可根據自己帶的食物來定,我喜歡用辣椒、鹽拌豬肝(美味?。?、用一袋雞精燒一飯盒雞湯再加兩個飯團。飯后服用善存,有時加幾粒氨基酸膠囊。睡前吃點甜食。

4.多準備小塊的巧克力,這是絕佳的熱量來源,還有土豆,這是一種到處都有的食物,我在西藏時就天天吃它在老鄉那兒買的。生火作飯時就把它丟進火的下面,用燃燒過的柴把它埋起來,當熟的時候香味上飄,讓人流口水。

5.森林里有很多的蕨類植物和野生菌,這些都是美味(只是采菌時注意,色彩鮮艷的可能有毒),記得一次燒了菌湯,加上火腿腸一起燒,然后將就菌湯泡方便面再加上胡椒,那個鮮啊。

6.罐頭是很好的野外食品,我通常買小包裝的,在中午時吃一點,用塑料袋密封好在晚上便徹底解決,吃完后將就殘油倒進水燒湯。

7.帶點奶粉好有牛奶喝。

8.準備野外食品時一定要有針對性,選擇每一個食品都要有理由,這種食品是富含蛋白質還是大量含微量元素是方便攜帶還是方便作熟。

要知道背包的容積實在太珍貴了。



行進與休息


1、行前熱身要做足,起步放慢宜緩行。 

每次活動前,必須主動花5-10分鐘做伸拉熱身運動。這是科學的鍛煉方法所必須的。行前花少少時間做準備運動,讓肺部預先有效吸收氧氣,增加肌肉血液循環,使心臟有一個運動的適應過程,這樣可以把身體調整成為適合登山徒步的運動狀態。還可以預防很多特發狀況及受傷。

剛開始登山徒步,不要逞強趕速度。步行山路要花很長的時間,是一種路程較遠的運動。有的人急于上山頂,所以開始就急于快速趕路象跑步一樣,用這種方式的人,休息次數多,后半段路程不僅速度減緩,有的甚至已累到走不動。

剛開始起步,速度稍微放慢點,讓身體有一個適應過程,通常剛開始的30分鐘內,都要給隊伍一個休息調整時間,隊員可以利用這個休息調整時間調整鞋帶、背包、衣物的減增等。



2、行進時間有規律,疲勞現前要休息。

登山徒步的休息方法,分小休息與長休息。無論小休息與大休息,這樣一種登山重復休息模式,目的都只有一個:防止疲勞,讓身體獲得充分休息,恢復精神更利于行走。

通常登上徒步大多采步行四十至五十分鐘、休息十至十五分鐘的方式;建議初學者采步行二十至二十五分鐘、休息三至五分鐘的小休息模式。這種方法在長時間步行時可以讓人覺得不容易累。當然,另外也是要考慮隊員的身體狀況及后續行程來隨機應變,靈活分配休息時間。即使走不到十五、六分鐘,看到景觀不錯的地方或是想歇口氣時停下來休息也可以的。

較好的休息方法是“會累之前要休息”。為更舒適、安全地走遠路程,減少疲勞的感覺,把體力保存到最后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休息次數如果太過頻繁及冗長,不知什么時候才會到達目的地,這樣反而更累。所以為了掌握自己行走的節湊與休息的步調,請認真明細記錄下自己步行時間的紀錄,掌握個人的行走節奏。


通常登山徒步過程中的小休息,以3-5分鐘內比較適宜,以站著休息為止,調整節湊與呼吸,可以就著這個時間補充下行動糧及水分。還可以等下其他的隊員。

長時間的休息,可以卸下背包,站立調整呼吸回復正常后再坐下休息。休息時要盡量放松身體,讓身體充分休息。怎么舒服就怎么坐,哪怕是躺倒下休息也不妨。找一個樹木殘枝、巖石上的地方,以最輕松舒服的姿態坐在上面休息。如果姿勢不正確,不僅無法充分休息,一旦氣溫下降,容易發生腳抽筋等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

如果找不到適當地點休息,坐在背包上也無妨。背包的背面朝上擺在穩定的地方,讓腰的位置變高才能坐得更舒服。休息時要避免肌肉受涼,肌肉受涼特別是休息點選擇在面向冷風的山脊時,也一樣容易導致肌肉抽筋。


休息中可以做的事林林總總,例如用餐、補充水分、做伸展運動、確認路線、衣服的加減等等。建議休息采取主動休息的方法,主動做伸展運動,伸拉步行中常使用到的小腿肚、大腿、背部等部位的肌肉群。就算是花十至十五秒的時間做也一樣對預防疲勞很有幫助。



小組的隊形及分工


通常戶外團隊活動,都有一名正領隊,2名以上副領隊。隊伍前面的由一名副領隊開路,隊伍后面由一名副領隊收隊,正領隊于其他付領隊穿插在隊伍中間保持一個合適的呼應距離。所有隊員最快不能超過前面領隊,所有隊員最后不要落后于后隊領隊。 


前面領隊,除了要經常注意步行速度外,若發現隊員跟不上來,就要減速慢行。遇到前方有大巖石難以步行時,要尋找迂回的路線,所以他也是擔任探路的人。通常副領隊要由與領隊實力相當的人擔任。

而整團中最沒體力的人,基本上要走在前面第二個。因為團隊的步行速度要配合體力最弱的人。為了避免前面的人滑倒或石頭掉下來時被連累,隊員之間較好保持2-3米左右的距離。

另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為了不讓成員走得七零八亂,從開始走到終點為止,全隊要整齊行動。不論是幾個人組成的團體,大家的步行速度、休息時間、用餐時間都不一樣;有的人想一路觀察植物;有的人想趕快爬上山頂悠閑地欣賞風景。切記!在山中嚴禁獨自擅自行動??!



如果個別行動,往往容易在途中迷路而與隊友難以會合,不僅帶給隊友麻煩,嚴重者甚至遭到山難。事實上,團體成員分散也是造成很多戶外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有隊友累了而走得較慢,大家要配合他的步調慢慢走,一起休息。要是有人意外受傷,不要丟下他一人,一定要有人陪伴或對外求助,而派出對外求助的隊員也盡可能以2人以上行動。

后隊領隊,通常是整個隊伍力行走能力最強的隊員,因為他要按照整個團隊的行走節湊來協調行走。后隊領隊不能讓任何一名隊員落后在你的后面!



標簽

近期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咨詢熱線(工作日09:00-19:00)

0752-2149456

在線咨詢

惠州拓展培訓

正在播放国产对白孕妇作爱